本報訊如今在我們這座城市中漫步,會生出一種很切身地被大海包圍的感覺,不止是因為有浪花,有潮汐,也因為那些充盈著我們的視線的無數冠以“海”字號的品牌、店招。它從一個細小的側面,展現著一座城市內在的開放氣質。
除了海爾、海信等這些制造業馳名品牌外,發展最為迅猛的房地產業,表現得也最為突出。眾多資金和眾多聰明頭腦的匯聚,造出了形式、風格迥異的樓宇,但是在為樓盤命名時,這些智慧目光幾乎都鎖定在了“海”字上。于是當我們在城市里穿行時,就總能在不經意間同“大公海岸”、“悅海豪庭”、“海風花園”、“金海國際廣場”這樣的字眼相遇。
把形象視若生命的酒店業也在向人們重復著這樣的事實。“海天”、“海景”、“海情”、“海晨”……就是冒著被人們誤讀的危險,這些酒店也不能割舍對“海”字號資源的鐘愛。
其實,“海”字號的使用并不僅僅停留在大企業的大手筆中,記者家門口的小賣部就歪歪扭扭地寫著“海紅小百貨”。至于說青島有多少人給自己的孩子起名時用了“海”字,恐怕就更難以計數了。
專家分析指出,這種對“海”字號的鐘愛,其實是對大海的鐘愛,是渴望生活和事業更加開闊心態的自然流露。某種意義上,它已經成為一種潛意識般地存在,浸潤在我們這座城市的血脈里。(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