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專稿美國《圣荷塞信使報》經過多月偵查,揭發了60多年前一批孤兒被科學家用作“真人試驗品”的人間悲劇。在四個月的極不人道的實驗中,孤兒們不知情地被迫學習“口吃”,受害終身。
這個“口吃實驗”是由當年愛荷華州州立大學的教授溫德爾·約翰遜設計。他的理論認為,口吃并非先天缺陷,而是兒童從父母身上學習來的,他們都喜歡在兒童的說話中捕捉輕微錯處,以致兒童非常留心自己的言語,最后形成口吃。不過,他沒有親自做實驗,而是由他的學生——言語治療師瑪麗·圖德進行。她在1939年1月至5月間,定期前往愛荷華州的“軍人孤兒之家”提供語言治療。她根據約翰遜的指示,把22名孤兒等分為兩班,其中一班為“正常說話”班,并獲正面的言語治療,另一組則教導他們口吃習慣。實驗結果似乎證明了約翰遜的理論。在“口吃班”中,有八名孤兒由最初的表達流利,成為嚴重口吃。這個實驗推斷出來的最終結論,使數以千計講話口吃的兒童受惠,但“口吃班”的小孩卻因此遺憾終身。
受害者表示,口吃令他們喪失了自信,一生抬不起頭。受害者之一———現年74歲的科爾拉說:“我現在仍然口吃。我不喜歡朗讀,因為我害怕出丑;我也不喜歡與人溝通,因為我害怕講錯話。”直至《圣荷塞信使報》較早前聯絡他們,他們才知自己的可憐命運。
當年,約翰遜的同僚曾因此警告他,真人實驗隨時能毀人前途。約翰遜本身也患有嚴重口吃,他提出的理論直至70年代都被奉為語言治療的主流學說,他也由此成為美國最出名的語言病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