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風光……
這首《沂蒙山小調》早在解放戰爭時期,就已經風靡全國。至今仍膾炙人口,流行不衰。它歌詞樸實、生動,曲調舒展、豪放,節奏明快、有力。
《沂蒙山小調》來源于魯中山區的民間小調《花鼓調》。抗日戰爭時期,這支民間小調在沂蒙一帶廣泛流傳。當時,在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工作的李林同志發現了這首民歌,為了配合政治斗爭,他和其他同志合作,將《花鼓調》加以改編,添上新詞,取名《打黃沙會》!包S沙會”是一個反動組織,它勾結國民黨頑固派張里元的勢力,橫行鄉里,不斷襲擾抗日根據地。八路軍一一五師被迫反擊,而《打黃沙會》這支歌,則起到了教育群眾、鼓舞人民的作用。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音樂工作者和民間歌手,對這首歌進行了整理、改進和充實,從曲調到歌詞,都做了一些加工,于是成了現在的樣子。
這首《沂蒙山小調》,熱情歌頌了沂蒙山的秀麗風光,歌頌了翻身農民的幸福生活,歌頌了黨的領導,歌詞充滿了詩情畫意,易記易唱,易于流傳。這里沒有華麗詞語,沒有鋪排夸張,曲調也改成了3/4和2/4的混合節拍,顯得更加淳美、悠揚,節奏舒緩,象征著沂蒙山人民純樸敦厚的氣質。
1964年,華東地區舉行民歌匯演。臨沂地區莒縣歌手韋友琴演唱了這首《沂蒙山小調》。她用甜潤的歌喉,用沂蒙山人特有的氣質,征服了廣大的觀眾和聽眾。她的歌聲樸實、純凈、熱烈、開朗,當時就受到陳毅同志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評價。陳毅同志在沂蒙山區打過仗,對沂蒙山區懷有很深的感情。這首歌使他備感親切。此后,韋友琴同志演唱的這首歌被錄制成唱片,在社會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少反映山東老革命根據地歷史題材的音樂作品,如《沂蒙頌》、《春到沂蒙》等,都以《沂蒙山小調》的樂調作為主要的音樂素材。《沂蒙山小調》成了沂蒙山的象征,成了沂蒙人的象征。這首歌不脛而走,很快從沂蒙傳遍全省、傳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