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5站,書記市長帶隊赴京走訪精準招商
全力以赴抓招商,乘勢而上開新局。全市高水平開放暨高質量招商引資大會剛結束一天,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隊“走出去”,加強資源對接、深化戰略合作。
3月1日至2日,市委書記曾贊榮,市委副書記、市長趙豪志帶領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在北京走訪了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企業,并到海淀區考察,對接洽談合作事宜。
“拼經濟”首先是“拼招商”“拼項目”。梳理一天半的行程,中核集團、國藥集團都是實體經濟領域的大型央企,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代表的金融資本是實體經濟發展“源頭活水”,而海淀區毫無疑問是科技創新領域的“頂流”。走訪期間,青島市政府分別與海淀區政府、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醫藥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相信隨著合作的深入,一定會為青島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01
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是青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
青島產業基礎深厚、工業門類齊全,涵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曾創造過“上青天”的輝煌,培育出的“五朵金花”馳名中外。如今,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青島正以更大力度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此次走訪,正是緊緊圍繞青島的制造業優勢和發展方向展開。
中核集團是我國核科技工業的國家隊和主力軍,擁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青島與中核集團有著密切的聯系。2020年6月9日,中核青島科技園(一期)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啟用。該園區由中核集團投資建設,建有核設施檢維修技術研發中心、核設施延壽及退役技術重點實驗室、檢維修數字化中心和技能等級認定中心。
中核青島科技園(一期)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啟用。
2020年9月,中核集團所屬成員單位中核匯能有限公司與即墨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借助中核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產業優勢,雙方加強海上風電、農光互補等項目合作,助力青島實現“雙碳”目標。這正符合青島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方向。市委、市政府印發的《青島市碳達峰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新能源,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突破發展海上光伏,積極穩妥推進海上風電,培育壯大氫能產業。
在中國核工業集團,雙方在座談交流時表示,共同推進在青合作園區和項目建設,深化新能源開發合作,持續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國藥集團是我國最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大健康產業集團之一,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是青島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雙方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更有深厚的合作基礎。國藥集團已經在青島投資布局了國藥科技城、青島國藥生命港、康養醫養中心等項目。
國藥集團展廳一角。
2月27日,市委主要領導到國藥科技城項目調研,希望雙方共同推動醫藥健康產業集群化發展。該項目也實現了拿地類產業項目當年簽約、當年拿地、當年開工、當年封頂,聚力打造高端現代化醫療產業基地。相隔數日,再到國藥集團走訪,雙方還將在醫藥商業、大健康、醫養康養等領域積極開展更加廣闊的合作。
瞄準大型央企,青島期待在加快推進現有合作項目的同時,進一步深化拓展合作,塑造產業集群發展優勢。
02
金融“活水”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青島擁有全國唯一以財富管理為主題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金融業發展勢頭良好。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青島居全球第32位。
青島始終高度重視金融業的發展。2月5日,金融機構助力青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召開,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有效防范化解經濟金融風險,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撐。不久前召開的全市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更是把現代金融放在持續加力、不斷突破的10個現代服務業領域第一位進行部署。此次走訪,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是重要兩站。
中國銀行是我國持續經營時間最久,綜合化、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這些強大優勢與青島外向型經濟的特點“不謀而合”。擁有上合示范區、青島自貿片區等高能級開放平臺,青島正著力推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全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截至2023年末,青島中行累計為70余家上合示范區企業核定授信額度超過50億元,為超過110家自貿區企業核定授信額度近240億元。
上合示范區管委會大樓。
中國工商銀行依靠工商信貸起家,始終與小微企業風雨同舟、攜手共進。青島有超過70萬家民營中小企業,普惠金融服務是助力他們蓬勃發展的關鍵工具。青島工行把普惠金融服務作為全行經營的重中之重,截至2023年末,青島工行普惠貸款客戶超1.6萬戶,服務小微制造業企業近1500家、增速超20%,個體工商戶超7000戶、增速超50%。
通過走訪兩家銀行,青島希望全面深化金融領域合作,繼續加大金融對青島實體經濟、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城市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03
資源對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海淀區作為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載區、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科創能力強勁、現代產業發達、文化氛圍濃厚,是全國最富魅力、最具活力與創新精神的地區之一。其三次產業結構接近于紐約和東京,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區經濟總量47.7%。在科教文化方面,海淀區則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37所高校。
此次在京走訪,海淀區是重要一站。除了兩地政府間的座談交流,在海淀區的兩個考察點值得關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和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關村奇跡般崛起,完成了由“電子一條街”到“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再到如今“科技創新中心”的轉型,集聚了百度、小米、聯想、字節跳動等一批知名科技企業。
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科技部指導建立的國家首個綜合類技術創新中心,也是“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建設的三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目前已累計實施項目241項,約50%為世界首創或領先,培育硬科技企業118家,培養研究生約400人。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年來,青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科技創新領域也形成了一些優勢和特點。比如,海洋科技創新特色鮮明,企業創新優勢比較突出,科技成果產業化空間較大,科技創新環境不斷完善等。
兩地深化交流對接,各有優勢和特點,互補性很強、合作潛力大。青島期待圍繞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與海淀區攜手提升產業鏈協同配套水平,實現資源對接、互利共贏。
以開放謀發展,以合作創未來。只要堅持把擴大開放和招商引資擺在突出位置,牢固樹立“大抓項目、抓大項目”鮮明導向,青島一定會不斷塑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青島新篇章”。
作者|薛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