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視點】青島23中改名超銀重慶南路校區 如何看待民辦校托管公辦校?
【青島新聞網獨家】
(記者 韓彤彤)
近期,青島教育圈最受關注的莫過于青島23中被超銀教育集團托管,改名超銀重慶南路校區的消息。
對于這次改變,有的家長充滿期待,作為青島民辦教育熱點學校,超銀幾乎每年都會交出亮眼的的中考成績單。但與此同時,也有家長持觀望態度,基于生源等各方面因素考量,超銀的托管是否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超銀重慶南路校區的發展仍需時間給出答案。但民辦學校托管公辦學校卻并非以此為先例,除青島外,各地均有民辦學校托管公辦學校的情況。這樣的托管形式意味著什么?解題的關鍵顯然在于如何通過這種方式真正實現教育資源均衡。
托管之后 公立性質不變
超銀教育集團全面托管青島23中已成定局。目前,原青島23中已將校名更改為超銀學校重慶南路校區。雖還未正式“官宣”,但學校已經開啟了對每個學生的家訪工作,初一新生軍訓正在按部就班地進行,今年秋季學期的相關工作也在有序推進。
托管事宜塵埃落定后,超銀學校重慶南路校區的基本情況同樣有了答案。據了解,學校公辦性質不變,仍面向原片區招生,對口四方實驗小學、重慶路第三小學、大路小學。校長由西海岸超銀初中部校長馮強擔任,教師團隊則是從超銀教育集團內學校抽調而來,此外,超銀還還從全國范圍內選聘了部分優秀教師,組成了一支70余人的教師隊伍。

民辦學校托管公辦學校 是機遇也是挑戰
此次,超銀托管青島23中可以視為盤活區域教育資源的有力探索。
作為青島民辦教育熱點學校,在此之前,超銀教育集團已擁有超銀小學、超銀中學(廣饒路校區)、超銀中學(鎮江路校區)、超銀中學(金沙路校區)、西海岸新區超銀學校、超銀學校(嶗山校區)、超銀高中,覆蓋小初高三大學段。
從托管經驗上看,這并非是超銀首次托管公辦學校。2021年,嶗山區合并北宅街道石嶺子以北三所小學,與嶗山十一中組建成為書院學校。同樣作為公辦學校,嶗山區書院學校(即超銀學校嶗山校區)也是由超銀托管辦學。今年嶗山區書院學校多人考入2中、58中,普高率較2年前近乎翻倍。在家長滿意度調查中,嶗山區書院學校拿下全區第一。
從被托管學校角度出發,依托優質辦學經驗,可以注入新的血液,既能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又能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益。這也是許多家長對此保有期待的原因。
機遇已來,挑戰卻也相伴而行。民辦學校托管公辦學校是否會“水土不服”?對超銀而言,盡管此前已有托管公辦學校的經驗,但面對不同的學校情況、生源基礎等因素時,如何讓超銀經驗在新環境中落地開花,是超銀接下來必須攻克的挑戰。
如何看待民辦學校托管公辦學校?
超銀重慶南路校區的路才剛剛開始,我們需要等待時間來給出答案。
民辦學校托管公辦學校的路仍在探索前行。事實上,放眼全國,類似的“教育托管”并不少見,這種托管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當時,上海浦東新區率先在公辦學校實行委托管理模式,在學校性質、經費投入機制不變的前提下,將薄弱公辦校委托給獨立的社會教育管理機構管理。
從政策來看,國家層面鼓勵以委托管理的模式進行辦學。此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扶持薄弱學校發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益。各地可從實際出發,開展公辦學校聯合辦學、委托管理等試驗,探索多種形式,提高辦學水平。
換言之,民辦學校托管公辦學校可以視為實現教育均衡的一種嘗試,引入民辦優質資源能在短時間內緩解群眾對教育資源的需求。在厘清相應的政策邊界的前提下,盡管融合的過程需要時間來不斷磨合,但也不失為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的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