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批首個全國試點,青島率先探路綠色城市建設!
“雙碳”時代已來!早有準備的青島,正在搶抓機遇。
7月22日,青島市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推進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學者和20余個省市的參會代表共聚青島,為高質量推進綠色城市建設建言獻策,探索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一大亮點在于,此次會議不僅聊的是“雙碳”,更成為“碳中和”的踐行者。經過權威機構核算和認證,本次會議共產生二氧化碳排放量19.69噸,會前已通過購買并注銷碳信用的方式實現碳中和,并由北京綠交所認證為“碳中和會議”。
去年年底,青島成功獲批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這從更高層面上對城市發展提出了新目標和新任務,同時也意味著青島將擁有更多“先發優勢”,加快為全國綠色發展提出“青島方案”,貢獻“青島力量”。
為了助力打贏“碳達峰、碳中和”這場硬仗,為期兩年的“綠色城市”試點期,對于青島而言時間緊迫、任務艱巨、使命光榮。能否在此期間完成從“試點”到“示范”的跨越,將是對一座城市全方位的考驗。
01
全國首個,為何花落青島?
中德生態園被動房技術體驗中心。
“雙碳”大考下,全國各大城市紛紛謀定“綠色發展”這一命題,蓄勢待發。
據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的資料顯示,中國70%以上的碳排放來自城市。因而,城市被視為推動落實發展方式轉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分布式引擎”。今年國內各大城市紛紛圍繞“綠色發展”下足功夫,深圳率先發布GEP核算制度體系,不唯GDP,強調綠色價值;上海提出建設國際碳金融中心的目標,為綠色產業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聚焦青島,綠色城市的構建具有鮮明優勢。作為一座素來與綠色結緣的城市,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是最大的本土優勢。在城市建設方面,青島先后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等稱號,一項項殊榮為這座城市增添了內涵,增加了美譽。
可以說,在綠色低碳的發展之路上,先行先試已融入青島的城市肌理,這些年,圍繞加快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調整,青島深入開展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和能效提升工作,海綿城市、綠色建筑、低碳城鎮等建設成為重要實踐平臺,低碳生活滲透城市的每個角落。
參會人員了解被動房使用的建筑材料。
以青島住建領域為例,近年來圍繞“綠色發展”的國家級試點不在少數,涉及老舊小區改造、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綠色建材等各個領域。這些國家級“紅利”都成為青島構建綠色城市的基礎和優勢,同時也為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提供不竭動力。可以說,首個“綠色城市”試點落地青島,既是由青島的本底優勢決定的,同時也基于空間無限的發展空間和資源。
放眼全球,美國伯克利、德國弗萊堡、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等都是全世界公認的綠色城市典范。“以阿德萊德為例,在綠色城市建設實踐中,首先做到統籌規劃,做到城市規劃、土地規劃、交通規劃、環境保護規劃、能源規劃等高度統一;其次圍繞規劃目標,落地做實支撐項目,如交通電氣化、綠色能源、綠色建筑、基礎設施等;最后做到綠色金融、政府補貼計劃等保障措施多樣化,以及政府、企業和民眾多主體協同并全面參與其中。”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建筑學與建筑環境學院教授左劍告訴觀象君。
02
試點半年來,青島進展如何?
中德生態園體驗運營中心。
在榮華建科裝配式全產業鏈產業化基地,工作人員正操作混凝土布料機智能布料。
綠色城市發展,絕不是簡單地建幾個公園,修幾條路,而是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和城市發展理念,更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高質量生活的重要保障。
試點啟動僅半年多時間,無論是體制機制,還是政策支持,抑或是項目載體,青島的試點工作已經破題起勢、初顯成效。把“綠色城市”試點工作頂格推進,圍繞綠色金融、綠色生態、綠色建造、綠色生活四大領域,著力建機制夯基礎、謀長遠求實效。
在體制機制方面,青島堅持把試點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頂格推進,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負責人掛帥,各區市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的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青島市綠色城市建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時研究解決試點工作重大問題。針對試點工作量大面廣、涉及部門職責交叉的實際,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建立大城市更新、大城市管理兩大指揮調度工作體系,切實做到日常管理模塊化、工作運行扁平化,實現統籌聯動一股勁、工作推進“一盤棋”。
今年年初,青島正式對外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的實施意見》,青島構建“綠色城市”的路徑也隨之清晰——將試點工作細化為4大類27項具體任務,內化為城市長期行為和自覺追求。與此同時,出臺今年的試點行動計劃,制訂年度30項具體工作目標,每項均明確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可以說是“一個節點一個節點推進,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堡壘一個堡壘攻堅”。
有了頂層設計,也就意味著青島擁有了一部綠色城市構建的“基本法”。
“三分戰略,七分執行”。在執行落實層面,青島也有了明晰的路徑——把握“片區、平臺、項目”三大關鍵,著力構建一個點面結合、協同聯動的推進格局。首先確定了5個試點片區,重點在環膠州灣核心區域布局上合示范區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驗區、青島國際郵輪綠色港區試點、西海岸新區零碳先行區、中德生態園零碳園區、青島奧帆中心零碳社區,目前各片區試點工作已全面鋪開;其次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等平臺,提升試點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最后緊抓項目載體,培育一批以零碳產業園、零碳工廠、零碳社區為代表的綠色城市建設標桿項目,推動產學研資深度融合、落地轉化。
在“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正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針對此,青島與金融機構、企業主體合作“牽手”,打出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多模式支持的“組合拳”。今年,青島先后開出全國首張超低能耗建筑性能保單、“減碳保”建筑節能保險保單,發放全省首筆1000萬元“碳中和”貸款和首筆5億元“碳中和”債券。目前,全市銀行綠色貸款余額達925.34億元。
今年以來,青島系統推進城市生態修復、海綿城市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清潔取暖改造等重點工作,全面啟動城區“煤改氣”清潔取暖建設,開工建設城市天然氣管網176公里、加氫站3座,工業余熱和清潔能源供熱能力220萬平方米,預計2022年城區全部達到清潔取暖要求。
據悉,目前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已實現100%執行綠色建筑標準,今年新增星級綠色建筑標識129萬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226.8萬平方米,全市已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面積6339萬平方米、實施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面積接近4000萬平方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試點期間,青島始終將“以人民為中心”放在突出位置,一體推進基礎設施補短板、公共服務強功能、自然生態優環境。今年以來,全市軌道交通實現六線并網運行,運營里程達到246公里,躋身全國城市前十。啟動歷史建筑保護修繕10.3萬平方米,開工改造老舊小區143個,惠及居民5.5萬戶。
03
這次“碳中和”會議給青島帶來了什么?
有了“全國首個”這一光環的加持,青島綠色城市建設收獲了更多目光的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認為,青島的綠色城市建設要以智能建造為技術支撐,以新型建筑工業化為產業路徑,實現智能化、工業化、綠色化建造,改變粗放式的城市建設方式,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要利用智能技術對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方面進行運營管理,這對推進綠色城市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總工徐偉也為青島出謀劃策,他認為要加快城市能源的清潔化、低碳化,特別是供暖能源的低碳化。在建筑供暖能源方式上,應該有革命性的變革。此外,建議青島在試點過程中,要做到連片或者整區域的先行先試,達到率先實現建筑領域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瞄準“雙碳”目標,已有一批示范項目在青島相繼落地。此次推進會上,市政府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建設銀行、中建股份等多家總部機構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萊西市政府也分別與青島銀行、建設銀行青島分行簽約,在綠色城市建設和綠色金融等領域開展合作,共同促進青島市綠色城市建設發展工作,本次會議簽約將為青島綠色城市發展帶來綠色金融支持額度共計4100億元。
與此同時,為提高全社會的減碳意識,鼓勵居民低碳生活、低碳出行,將碳普惠減排量用于支持青島市的碳中和,本次會上,由中國金茂青島公司會同青島國信城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攜手打造碳普惠平臺正式發布,市民可在碳普惠平臺上注冊并踐行公共出行等低碳行為,通過每日計步、公交乘車碼、琴島通刷卡乘車、NFC交通卡乘車等低碳行為計算減碳量,獲得碳能量記錄,真正實現“人人減碳、人人受益”。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借著“碳達峰、碳中和”的風口,今天的青島正努力開辟綠色發展路徑,勇擔使命,敢為人先,敢想、敢闖、敢試,帶著更強的使命感、緊迫感、責任感,讓綠色融入城市血脈,在更加綠意盎然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作者 |冰潔 攝影 |劉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