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戰勝疫情 你的企業“免疫系統”足夠強大嗎?
風云變幻,觀其妙;萬象紛繁,察其理。
用敏銳的洞察、獨到的視角、犀利的思想,解迷局,覓真相。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觀象山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企業家們措手不及。面對沖擊,企業需要練好內功,構建一套強大的“免疫系統”。
什么樣的“免疫系統”才能夠讓企業戰勝這場疫情、恢復發展活力呢?17年前的非典時期,阿里創始人馬云正視逆境考驗,敏銳覺察到人們的新需求,以濃厚的服務意識帶領員工上線淘寶,拉開了中國零售電商的大幕;攜程創始人梁建章堅信政府將控制好疫情,咬緊牙關不裁員,堅守行業發展趨勢,養精蓄銳,最終迎來大豐收……
諸如此類的案例在非典時期還有不少,他們走過的道路,雖不能生搬硬套,但無疑可以為今天正遭遇疫情沖擊的廣大企業家提供一種思路:想要打造一套強大的“免疫系統”,企業家自身的觀念、企業的組織架構、產業結構、服務意識等方面仍需精雕細琢。
1
17年前的啟示
受疫情影響,訂單減少、招工難、資金鏈緊張等問題凸顯,影響到企業的發展,甚至威脅到企業的生存。能不能挺過這場大考,很多企業家心里沒底。
別慌!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不妨回顧一下2003年的非典疫情,從中尋找走出困境的路徑。
17年前,當危機來臨之時,全員隔離的阿里、做商業的京東、做旅游的攜程、搞培訓的新東方,無一例外挺了過來,實現了換道超車、浴火重生。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2003年5月7日,阿里巴巴一名從廣交會歸來的員工確診感染非典,導致全公司500多人在家隔離。這對于正在高速發展、每天加班加點的阿里好比是晴天霹靂。我們不清楚17年前面臨危局的馬云是否慌亂,但面臨如此絕境,任憑換做是誰必然壓力山大。
然而,越是危難關頭,阿里越是臨危不亂。面對疫情,阿里開始了全員在家辦公——每天8點多開始工作,午飯后,1點多又坐到電腦旁,晚上八九點,大家在網上一起聊天、玩游戲,甚至還舉辦了幾次網絡卡拉OK大賽。
此前,阿里的業務主要是2B。非典發生后,馬云敏銳覺察到,網絡零售將成為人們的剛需,阿里巴巴有必要推出零售業務。2003年5月10日,淘寶正式上線。如今,淘寶幾乎成了中國零售電商的代名詞。
再看如今在旅游行業高歌猛進的攜程。2003年的非典,對于以賣機票和酒店為主營業務的攜程來說,無疑是驟然走入寒冬。在同行以裁員應對的時候,創始人梁建章做出一個樂觀的判斷,他堅信中國政府能控制好疫情,旅游市場將迎來報復性的增長。果然,疫情結束后民航鐵路客運需求集中釋放,中國的旅游市場迎來了大爆發。這讓裁員的公司措手不及,卻讓養精蓄銳的攜程迎來了大豐收。
阿里、攜程等行業大佬的經驗,我們不能生搬硬套,但是,他們卻為青島企業戰勝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可借鑒的啟示與經驗。
正如在2020年首期青島市“民企之家”講壇上,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南開大學管理學博士、中國著名職業經理人和管理實戰專家劉春華所說的那樣: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無需過度恐慌,企業家們需提高認識,既要謹慎又要充滿信心,有準備、有組織恢復生產。
疫情肆虐,企業家們不妨調整好心態,“先開弓,再開工”,蓄勢待發,一手抓防疫、一手謀發展。
2
與“合伙人”共渡難關
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在疫情肆虐的危急關頭,企業如何守住這筆財富,關系到企業前途與未來。
日前,西貝董事長賈國龍一則有關“疫情致2萬多員工待業,貸款發工資也只能撐三月”的微信在朋友圈刷屏。不可否認,對一部分企業而言,龐大的員工隊伍成為疫情期間企業所面臨的巨大負擔,但換個角度看,大浪淘沙,疫情篩選出的優秀的優秀員工,不正是企業發展最值得信賴的“合伙人”么?這些“合伙人”又何嘗不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呢?
學會與自己的“合伙人”抱團取暖,是企業家應學也必學的一課。
“我們在青島現在共有26家門店,200多名員工,僅這兩個方面,每個月就是200萬元左右的開銷,客觀上講,現在面臨的壓力真不小。”萬和春餐飲管理公司總經理王濤表示,雖然承擔巨大壓力,但他卻將自己的目光投向未來的“春天”。他說,堅持不裁員、三個月內全額發放基本工資是他對萬和春200多名員工的承諾,也是對青島抗擊疫情的一份責任與使命。“萬和春現在的很多員工都是從非典時期就堅守下來的,我相信,通過本次疫情考驗,員工的凝聚力還將再上一層樓。”
與自己的“合伙人”抱團取暖,除了保障他們的工作與薪酬,更重要的則是要讓他們有安全感。這就需要企業家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在這方面,海信集團的做法值得稱贊。
疫情發生以后,海信集團緊急協調美國、墨西哥、日本、斯洛文尼亞、印尼、以色列等海外公司及渠道資源購買口罩:員工購買后“人肉”背回、海信合作伙伴動用資源拿口罩,克服各種困難運送或郵寄回國,為海信國內7萬多員工提供最必須的防護措施。
“半個月前,我們就著手準備復工了!”海信視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副總裁、制造中心總經理李煒說,這段時間里,他和后勤部門的同事們除了提前備好生產物料,還專門采購了醫用外科口罩、84消毒液、75%醫用酒精、體溫槍、硫磺皂、免洗手消毒液等防疫物資。開工當天,3000多名工人準時到達生產線,戴口罩、測體溫、洗手消毒、投入生產,他們的精氣神并沒有因疫情而受影響。
特殊時期,企業家一方面要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依托政策利好,保障員工們的應有待遇與安全;另一方面,同樣可以在大浪淘沙之后,篩選出最具潛力的員工,找到與自己最匹配的發展“合伙人”。
3
找到發展新動能
疫情之下,像西貝這樣近乎全是線下門店的企業苦不堪言,而與此相對應,盒馬鮮生等在實體經濟基礎上,嫁接了大數據、人工智能、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等脫穎而出的“新實業”表現卻可圈可點,這為企業家們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劉春華看來,疫情來臨時,企業家們要找準發力方向,以技術驅動和管理驅動并行,快速找到藍海,構筑差異化圍墻,同時,梳理現有的客戶關系,增加老客戶的新需求,聚能企業優勢。
艾佳生活、環保水圈、五格貨棧創始人潘定國同樣認為,自己所經營企業良好發展的核心在于對每個行業的深度解讀,并依靠新技術、新思維將傳統的商業模式解構再重構。
風起于青萍之末,疫情的沖擊在潛移默化中加速影響著青島的產業走向和企業發展。不僅消費者開始接受且習慣線上生鮮配送、在線醫療、在線教育,許多傳統行業也紛紛觸網,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融合進一步加快。
以此前深耕農業領域的青島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總經理尹本強了解到醫院隔離區需要機器人進行無人化消毒后,基于自身團隊的技術基礎與研發實力,召集研發人員投入研發與改裝,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從“農業領域”向“醫療領域”的跨界,改裝出消毒無人駕駛機器人,并第一時間捐贈給有關部門投入疫情防控工作。短短幾天時間,首臺室內無人駕駛機器人已交付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區使用,為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貢獻力量。
與之相似的案例比比皆是——
2月10日,金前程人力資源公司打造的鮮職網平臺,發布臨借員工共享計劃,協助餐廳和酒店將員工出借至鮮職眾包項目,緩解短期人力成本壓力。這是傳統與創新融合的典范,變化催生出一種抵御不確定性沖擊的人力資源全新商業模式。
作為領先的產業互聯網平臺青島檬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疫情危機之中找到了新的機遇,除了免費向企業開放防護物資在線采購全球尋源、在線供需對接、在線擔保交易、工業品在線直銷、新技術直播等服務,還火速上線疫期用工平臺,解決企業傳統經營模式的弊端,構建產業生態圈。
……
變化正在發生,疫情來臨時,青島企業不避不退,迎難而上,在為防控疫情貢獻自身力量的同時,充分利用新技術和新工具提升企業競爭力,全力彌補疫情耽誤的時間和商機。
4
要讓客戶需要并喜歡
除產業轉型外,服務意識同樣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實際上,新冠肺炎疫情本質上就是一次公共服務管理的大考驗。
很多人把非典與阿里的關系,描述成既是挑戰又是機遇。馬云卻不這么看,他說:“非典時期,誰都不應該想到這是一個機會,而應該想到,大家碰到什么麻煩,我們能夠怎么幫助到大家。”濃厚的服務意識成為阿里崛起的一大撒手锏。
這為青島的企業家提供了借鑒:要注重服務體系的升級,加強服務營銷的體驗。
以青島飲料集團旗下青島嶗山礦泉水有限公司和青島刺猬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為例,由于目前很多街道和小區實施封閉管理,公司送水人員無法上門配送,為保證疫情期間市民正常用水,同時防止交叉感染,刺猬網公司優化了配送方案,除已有的20家加盟店自提點外,首次選擇在20余家大型小區門口設立“抗擊疫情嶗礦桶裝水自提站”,為廣大市民的日常用水提供便利。
服務管理是新經濟時代企業管理的主要課題之一,疫情當前,企業家們應充分梳理服務流程及客戶接觸點,設計令客戶驚喜的服務環節。設計出讓客戶滿意的高效率服務流程,將是2020年企業實現嬗變的絕佳切入點。
內防風險、外建關系、弱化利益、重視責任……疫情當前,只有構建起一套強大的“免疫系統”,企業發展才能行穩致遠。只有挺過了疫情的嚴冬,才能迎來溫暖的春天。
作者 |衣濤